6月28日起,民航局全面执行充电宝新规:凡无3C标识、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型号、批次,一律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。记者在广东、江苏等充电宝产销大省调查发现,新规实施半月来,大量不合规充电宝被机场拦截,引发公众对其流向和处置是否合规的担忧。这些被拦下的充电宝究竟去了哪里?市面现存产品是否安全可靠?记者就此展开调查。
记者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了解到,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,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持续攀升,2024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超过4亿吨,回收价值约为1.34万亿元。
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日前发布《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情况研究报告(2024年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基于各地发布信息,系统梳理了2023年全国固体废物产生的种类、产生量、处置能力和利用状况。
曾几何时,“垃圾围城”困扰着城市化进程。哈尔滨市以科技创新破题,构建起“全链条、全量化、资源化”的固废处理体系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: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实现100%全覆盖,年处理190万吨生活垃圾,可发电7.2亿度,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8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。
根据测算,到2025年退役风电机组将达到1800多台、到2030年将超过3.4万台。风电设备退役后的循环利用问题,已成为当前风电产业面临的重要挑战。如果处理不当,这些庞大的设备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担,难以降解的复合材料将侵占大量土地,也会影响风电设备的更新换代。
我国道路交通领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突破,在一类工业固废规模化应用、典型二类固废无害化处理及环境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“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”,这个话题近日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热搜。从“垃圾过剩”到“垃圾不够烧”,垃圾焚烧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?垃圾焚烧发电厂下一步该怎么走?
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,但大多数塑料不易分解,导致废弃塑料难处理难回收,长期滞留于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,成为环境治理难题。我国科学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给混合废塑料“做体检”,以识别塑料内部关键化学结构,从而为其“定制”催化转化方案,将其变废为宝,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化学品,这为塑料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新路径。这一研究成果25日晚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。
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,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,污泥的产出量也与日俱增。污泥是由水和污水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,位于污水处理链的末端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量不断提高,如何处理污泥逐渐成为污水处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。
随着首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,行业正迎来动力电池回收高峰。近日,全国首个以省级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的回收利用专项文件——《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正式施行。记者获悉,《办法》聚焦产业安全、环境治理与资源效率三重目标,围绕“堵漏洞、建网络、促规范”发力,加快推动全省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由“污染源”向“资源池”转变。业内人士表示,在全国新能源车电池进入退役高峰期之际,四川此次新政有望为全国电池回收利用做出有益探索。